要深入理解 “电极糊折断” 这一现象,首先需明确 “自焙电极” 的定义及特性。
自焙电极的定义与特性
自焙电极并非工厂预制的成品电极,其结构特点为:在电炉顶端设置由钢板卷制而成的圆筒形电极壳,壳内填充
电极糊 —— 一种由无烟煤、焦炭、沥青及煤焦油按特定配比混合压制而成的块状复合材料。在电极下放过程中,电流通过时产生的高温使电极壳内的
电极糊从上部开始逐步完成焙烧与碳化反应,最终在炉膛深处形成具备稳定导电性和结构强度的
碳素电极。该技术由挪威人索得伯格于 1909 年发明,凭借工艺简便、成本可控的显著优势,在铁合金、
电石、黄磷等矿热炉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
电极糊折断,行业内俗称 “断电极”,具体指矿热炉运行过程中,作为导电核心部件并承担高温产生功能的自焙电极,因自身结构强度无法承受其自重负荷或外部应力作用,而发生断裂的技术现象。这一现象属于矿热炉生产中极其严重的恶性事故,不仅会直接导致生产中断,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,更可能因电极结构坍塌引发
设备损坏、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,对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。
实践表明,
电极糊折断的易发区域为电极的 “烧结段” 与 “未烧结段” 的交界部位,即
电极糊已完成焙烧硬化的结构部分与尚未完全焙烧、仍处于软化状态的材料部分的连接界面。由于该区域两侧材料的物理性能(如强度、硬度、韧性)存在显著差异,在应力作用下极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,因此成为电极结构中力学强度最薄弱的环节,是
电极糊折断事故的高发部位。